〔主持人〕:縣域醫共體建設的目標是讓90%的縣域居民在當地就醫,特別是對江安這個三市交界之縣而言更是一個不小的挑戰,請問范縣長,你們在提升縣域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來滿足人民群眾的就醫需求?
〔江安縣人民政府副縣長范曉莉〕:為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衛生健康需求,圍繞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兩大難題,我們主要采取了4項措施。
一是推進縣級醫院高質量發展。縣級公立醫院分別與8家省市三甲醫院建立多學科專科聯盟和醫聯體24個,長期聘請16名專家擔任學科主任和特聘專家,帶動我縣學科發展和技術進步,讓群眾在家門口享受優質醫療服務。同時,以臨床服務五大中心和急診急救五大中心建設為抓手,深入開展縣級醫院達標創建和重點專科建設,提升縣域危急重癥患者救治能力和專科疾病防治能力,逐步實現“常見病、多發病在縣域解決”。
二是不斷改善基層辦醫條件。統籌規劃鎮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新建2個縣域醫療衛生次中心并投入使用。改擴建4個中心衛生院,規范建設8個一般鎮衛生院,推進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著力改善基層硬件設施。
三是大力提升鎮村服務能力。根據群眾健康需求、業務基礎和地域特點,支持鎮衛生院錯位發展。在位于中樞位置的夕佳山鎮打造中醫科、康復醫學科、骨(外)科;在位于三縣之交的紅橋鎮打造血液透析科、急診科、健康體檢科,努力構建醫療服務15分鐘就診圈和30分鐘急救圈,切實滿足群眾就醫需求。同時,通過開設專家工作室、建設特色專科門診、縣級醫院組團幫扶、單學科幫扶、骨干醫師對口幫扶等方式,提升基層醫療服務水平,實現“病人不動醫生動、頭痛腦熱在鎮村解決”。
四是推進醫療服務縱向下沉。建立縣域影像診斷中心、心電診斷中心等6個資源共享中心,探索形成了“分院開單收費,總院接單檢查,患者按照基層比例報銷”的縣鎮“共診”新模式,比如鎮衛生院的CT、DR檢查只需要技師操作,由縣級醫師直接出具診斷報告;在鎮衛生院不能完成的病理檢驗等項目,可由鎮衛生院的醫師開具化驗單,采集標本后送到縣級醫院檢查,費用按照鄉鎮衛生院的收費和報銷標準來執行,這樣既解決了單獨到縣級醫院檢查化驗費用不能報銷的問題,也大幅降低了群眾的看病成本,減少了醫保資金支出,提高了鎮衛生院的接診能力。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