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宜賓成功入選全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十大美好宜居城市、企業家幸福感最強城市、全國先進制造業百強市、全國數字百強市;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005.76億元、居全省第3位;全市民營經濟增加值2404.7億元,居全省第3位。在亮眼成績單的背后,是宜賓市民營經濟的蓬勃發展,離不開精準施策、打造一流營商環境的努力。
聚焦要素供給 破解發展瓶頸
資金、土地、人才等是民營經濟的資源要素。激發民營經濟發展活力,需要強化要素供給,破解民營企業發展瓶頸。近年來,宜賓市全力強化要素支持,為民營經濟的發展壯大持續注入源頭活水。
宜賓市創新設立民營經濟專項資金,制發《民營企業貸款貼息辦法》,用真金白銀引導民營企業聚焦實業、做精主業,向智能化、專業化、特色化方向發展,切實減輕企業運營、融資、用工、水電費等負擔。在全省率先設立專門支持個體工商戶擔保產品“支個保”,為664戶個體工商戶擔保貸款3.2億元。建成投運“宜融通”綜合金融服務平臺,組織召開銀企融資協調會8次。
為鼓勵民營企業穩定和擴大就業,滿足民營企業的用工需求,宜賓市全面推廣“宜就業”線上服務終端,推進“宜就業”驛站建設,努力推動民營經濟發展壯大,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目前,服務終端共注冊企業(雇主)1.61萬家、實時在招崗位31.83萬個,建成規范化零工市場15個,開展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2.95萬人次。
此外,宜賓市全面實行工業用地“標準地”改革,全力推進“多規合一”“多測合一”,切實推動產業園區區域評估工作,有效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簡化了用地流程,降低了用地成本,推動“項目等地”轉變為“地等項目”,實現“拿地即開工”。目前,已供地9414畝。
優化政務服務 助推企業發展
在發展過程中,民營企業面臨著審批流程繁瑣、政策落實不到位等難題。為進一步優化政務服務,為民營企業營造更加優質的發展環境,宜賓市聚焦政務提效,構建高效涉企服務生態。
建成覆蓋市縣鄉村四級政務服務體系,統一全市政務服務場所新建改造、事項規范等工作標準,實現市本級事項100%進駐。創新園區服務模式,在全省率先梳理出150余項動力電池產業鏈服務事項,實現用工、人才、金融、法律、政策等資源集聚成鏈,提供一站式全方位服務。
創新開展“局長跑流程”活動,積極組織31個市直部門、12個縣(區)部門和鄉(鎮)主要負責同志、分管負責同志,采取“陪同辦”“駐窗辦”“親自辦”等方式,親身體驗企業群眾的急難愁盼,通過轉換角色、變換視角,“沉浸式”體驗辦事流程。各部門負責同志以活動為契機,通過“面對面”接待服務辦事企業,全程“手把手”指導辦,認真查找優化流程、壓縮時限、精簡材料等方面突出問題。
此外,宜賓市政務服務和非公經濟發展局堅持以惠企政策落實作為工作落腳點,推動政策精準落實,最大程度發揮政策撬動作用。線下在市本級政務服務大廳、縣(區)政務服務大廳和園區政務服務中心設立“惠企政策專窗”13個,面向企業提供惠企政策咨詢、引導幫辦、宣傳解讀等“一對一”貼心服務線上托“四川省政務服務網”宜賓分站點,打造助企紓困專區,上線高頻事項服務指南、惠企政策、政策解讀、免審即享、申報指南等功能。通過優化惠企政策專區,幫助民營企業快速、精準匹配所需申報的政策,實現政策信息“一圖讀懂”。
強化法治保障 構建公平透明法治環境
法治,作為市場經濟的基石,對于構建公平透明、穩定可預期的營商環境起著不可或缺的支撐作用。宜賓市將法治保障作為優化營商環境的重要任務,堅定不移地走在打造法治化營商環境的道路上,為民營企業發展和經濟騰飛注入強勁動力。
一方面,構建司法服務體系,成功打造全省第二個、川南首個高能級法律產業集聚區——宜賓三江中心法務區,集法律服務、司法審判、法律監督、法治實踐為一體。引入89家法律服務機構、922家企業、10家在宜高校入駐,設立人民調解、法律咨詢、法律援助、外來企業投訴等窗口,為企業和群眾提供免費公共法律服務。創新建設“宜破通”系統,推進破產審判“繁簡分流”。
另一方面,進一步加大對民營企業合法權益的保護力度。修訂《民營企業合法權益保護辦法》,開展維權護航專項行動,清理妨礙公平競爭政策文件106件、其他措施30件。開展知識產權執法“春雷”“鐵拳”“藍天”行動,查處假冒專利等案件18件(假冒10件、侵權6件、地理標志2件),切實維護民營企業合法權益。(宜賓市政務服務和非公經濟發展局)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