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節點城市,宜賓市始終將優化營商環境作為高質量發展的“生命線”,以“改革破題、創新賦能、服務暖心”為核心,全力打造中西部營商環境標桿城市。寧德時代、英發德耀等企業接連落子,新興產業產值占比超40%,一座“近者悅、遠者來”的活力之城正強勢崛起。
改革破冰 政策創新釋放“宜賓速度”
宜賓以刀刃向內的改革魄力,推動營商環境迭代升級,從“跟跑”到“領跑”,不斷刷新服務效能新高度。
審批做“減法”,跑出行政效率“加速度”。
全面推行“極簡審批”模式,創新“一窗受理、并聯審批、限時辦結”機制。企業開辦實現“零成本、零跑腿、零時差”,4小時內完成營業執照、稅務登記、公章刻制全流程;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推行“多規合一”“多測合一”,審批時限從120個工作日壓縮至60個工作日,效率提升50%。以宜賓凱翼汽車產業園為例,項目從簽約到投產僅用10個月,創下行業紀錄。此外,“跨省通辦”“川渝通辦”覆蓋高頻事項200余項,政務服務“朋友圈”不斷擴大。
服務做“加法”,構建全周期“生態鏈”。創新“項目管家+專班服務”雙輪驅動模式,為重點項目配備“1名首席服務官+1個專業團隊+N個職能部門”的定制化服務包。同步打造“宜賓惠企政策通”數字平臺,運用大數據算法實現政策“精準畫像”,截至2025年1季度,累計推送政策3.2萬次,兌現獎補資金32.6億元,惠及企業超5000家。
監管做“乘法”,激發市場活力“新動能”。探索“信用+監管”新模式,建立覆蓋25個領域的信用評價體系,對AAA級企業實施“無事不擾”差異化監管。明確多項“首違不罰”、“輕微免罰”事項。同時,創新“信易貸”“信易投”應用場景,助力中小企業獲得信用貸款85億元,讓“誠信紅利”看得見、摸得著。
生態筑基 產業集聚彰顯“宜賓引力”
錨定“一藍一綠”產業新賽道,宜賓以“鏈式思維”構建千億級產業集群,打造“要素跟著項目走、服務圍著企業轉”的產業生態圈。
強鏈補鏈,鍛造硬核“產業脊梁”。在動力電池領域,依托寧德時代“鏈主”優勢,吸引貝特瑞、科達利等79家上下游企業落戶,形成“鋰礦開發—材料制造—電池生產—回收利用”全產業鏈。在數字經濟賽道,華為大數據中心、中星智能終端產業園等重大項目落地,帶動全市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增長28%。白酒產業持續領跑,五糧液園區擴能升級,“世界優質濃香白酒主產區”金字招牌更加閃亮。
產教融合,激活創新“一池春水”。深化“城市圍繞大學建、產業依托教育興”戰略,大學城科創城累計入駐高校12所、在校師生超8萬人,建成歐陽明高、鄧中翰等院士工作站16個。創新“校企雙聘”“訂單培養”模式,宜賓學院鋰電學院為產業鏈輸送專業人才2000余名。
開放協同,拓寬發展“縱橫維度”。向東,借力長江黃金水道,開通“宜賓—上海”集裝箱直航,年吞吐量突破50萬標箱;向西,中歐班列宜賓號常態化開行,直達歐洲20個城市。深度融入成渝雙城經濟圈,與重慶兩江新區共建電子信息產業走廊,協同瀘州打造世界級優質白酒產業集群。綜保區、跨境電商綜試區、進境糧食指定監管場地等開放平臺疊加發力,宜賓正從“內陸腹地”邁向“開放前沿”。
向新而行 綠色轉型書寫“宜賓答卷”
宜賓將“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融入營商環境內核,探索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雙向轉化路徑。
零碳園區樹標桿。建設全國首個“動力電池零碳產業園”,通過綠電替代、碳捕捉技術,實現單位產值碳排放下降75%,獲評全球工業可持續發展典范。
綠色金融添動能。發行西南首單“碳中和債券”,設立50億元綠色產業發展基金,支持企業實施節能改造項目183個,年減排二氧化碳超50萬噸。
生態紅利惠民生。三江口長江公園、竹文化生態公園成為城市“綠肺”,“推窗見綠、漫步親水”的宜居環境吸引3萬“新宜賓人”安家落戶。(宜賓市政務服務和非公經濟發展局)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